每个阶段都应该有要做的事情。金九银十就是接单的旺季。这两个月一直忙着接单,催货,没有时间思考总结。十月中旬的时候,参加了贸发局的秋季香港电子展,收获颇丰。
Part 1
网上有一种说法是不以接单为目的的展会都是耍流氓。但是我倒觉得只求结果没有过程的准备才是战术上的失职。如果说业务员最关心的什么,肯定是接单。但是有些东西比一两个订单的得失来的重要的多。
付出不一定有收获,但是如果用心肯定有所得。这就是为什么几天展会下来,有些人因为没有接到订单,觉得一无所得,有些人因为听到各种信息,了解了客户的想法,增进了客户关系,感觉收获满满。
举一个真实的案例:
香港春季展会结束两周后,我们内部开了一个总结会。有一位同事就说:我觉得展会现在的效果实在不好,虽然拿了那么多名片,但是分到的那些客户给发了邮件都是没有回复的。
这次秋季展,有一个客户过来聊了并且表示有兴趣,收了名片之后,客户就说了自己的品牌,我一听就知道这个公司(某国市场销量排前的分销商)。由于我们设置了30天未跟进客户,客户就会被拉到公海,所以我在筛选展会的客户时候做了一定信息收集和分析。后来查到这个客户就是会上说展会无效果的同事在跟进。先不说能不能谈下这个客户,但是实实在在的一个潜力大客户分到你,你连最基础的工作都没有做到位,真的脸打的啪啪响。
Part 2
几个月前写过一篇展会的总结。本次展会基于之前的经验,有很多改进的地方。
已经改进:
有一个人专门负责财务,收款,订餐,付钱,明细清清楚楚。
没有带相机拍照,全程用的iphone 手机拍照,相片再也没有糊过。
在和客户沟通的时候,优质客户当场就加到即时聊天账户
给优质的老客户准备了礼物,对于潜力客户也会送实用小礼品,增加客户的印象。
需要优化:
- 展台布置细节做的不到位。
- 品牌宣传力度不够。
这些细节不会决定成败,但是实实在在有影响。然而我觉得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参展人员的职业素养,在于什么样的公司文化/环境影响下的业务素质。
再举一个真实案例:
四年前,第一次参展,到朋友的展台上面帮忙,负责拍照。斜对面一个同行的公司,两个女生的表现真的是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。虽然我只待了两天,这两位美女全程都是坐着玩手机聊天,有客户进去问了才起身。作为好学生的我,一度困惑,展会这样玩也行。
非常巧合的是,后来我们公司尝试和这个公司合作。但是最终因为产品和配合方面的问题,就不了了之。
这次参展和一个朋友(70后)逛了下展会。看到我们业内的一家上市公司的展位,18平就两个人,门可罗雀,业务也一直在忙手里的事情。对比上半年春季的火爆程度,同行只能羡慕。朋友一句话点醒我:公司在走下坡路了,内部出现问题。我立马想到上面谈到的同行公司,行业风云变幻几年,基本上没有这家公司的音讯。
Part 3
此次参展,总结几点心得,供大家参考:
一。不要放过任何一个从展台前面走过的外国人,要做到他知道你是干什么的,要不要进来看,就看这个客户是不是潜力客户了。
如果说把展台比作网站,人流比做流量。大部分人都是都是展示流量或者点击后高跳出率的用户。所以如何优化流量效果,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在客户耳边告诉他我是做什么的。做过独立站的人都知道现在广告费用是越来越高了,一个点击都要几块甚至几十块,只有极少数营销高手才能优化成本,提高转化。但是相对而言,展会就是拼体力的,你多点积极主动,这个客户说不定就成了你的衣食父母。
如果你还想问,怎么做。你想想街上那些发传单的怎么做的就明白了。
二。客户进展台之后,先搞清楚客户是哪个国家的。
为什么要知道客户来自哪个国家?作为一个老业务,手里都有不少不同国家的老客户,当地市场是什么情况,什么样的体量,大概心里有个数。另外一方面,不同国家对产品的要求是有差异的,知道国家后再和客户做推荐的时候就可以有的放矢。
怎么知道客户是哪个国家的?虽然有些人种从外观可以有一个大概的判读,毕竟还是不准确,而且一直盯着客户看也不礼貌。除了简单明了直接问,另外一个小细节就是很有效也很准确就是看客户的参展牌。所以客户一进摊位,我就盯着客户的展牌看。基本一看一个准。
三。和客户沟通的时候,尽量说慢一点,少用复杂句型。
说实话,展会上面口语说的好的真的挺少的。我们公司就有两个同事直接被客户怼:请换一个会说英语的过来。其中一个是因为口语能力有限,碰上的还是印度客户,没说两句就直接放弃沟通;另外一个同事其实还是不错,但是因为没有及时理解到客户的意思,客户没有耐心,客户也是要求换人。
旁边一个摊位有一个小姑娘,英语也是超级一般,发音也是独具中国特色的,但是她说的很慢,面带微笑,虽然个子不高,但是我看到不少客户都是弯腰低头认真听的。
最近看到马云在联合国的演讲。其中的一句印象深刻
The opportunity always lies where people complain.
机会总在人们抱怨的地方。
不抱怨,积极向上,用心付出。
终究是有收获的。